-
对王小波的思想随笔的语言风格,表述错误的是( )
-
对《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主题表述错误的是( )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猪学会了( )给它招致了麻烦。
-
下列作家是“七月”派成员的是( )。
-
《下列不属于张炜长篇小说的是( )
-
《早熟的枣子》是对作者在( )的同题诗歌的一个生动诠释。
-
下列对《父亲,树林和鸟》一文的主题及艺术特色表述错误的是( )
-
文章喜用短句成语,且开篇引用了王禹偁的《点绛唇》的作品是( )
-
下列表述不属于柯灵散文风格的是( )
-
《致西绪福斯》一文,对于人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致西绪福斯》一文,对于人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记波外翁》中有两句挽诗:“门生搔白首,旦夕骨成灰”其中“门生”是指( )。
-
下列哪种写作手法是《哭小弟》一文没有用到的?( )
-
宗璞以真挚的感情,围绕一个( )字串联起小弟童年.工作和去世时的往事。
-
宗璞的《“野葫芦引”四部曲》不包括( )
-
“是的,是的”是( )的口头禅。
-
波外翁共( )次厌世酗酒绝食。
-
下列对波外翁的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
波外翁死于( )
-
《记波外翁》是写于作者( )时期的作品。
-
属于台静农散文集的是( )
-
不属于癞六伯特点的是( )
-
每天在凉棚底下从容不迫地吃时酒,喝到饱和程度,就在桥上骂人的人是( )
-
《缘缘堂续笔》写于( )时期。
-
“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是哪篇文章的结尾?( )
-
《髻》一文,作者对母亲和姨娘的态度,错误的是( )
-
对《髻》的主题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
-
《髻》是以( )的独特的视角写成的。
-
琦君写的感人的文章几乎都是关于( )的。
-
下列作品的作者不是琦君的是( )
- 对《融入野地》一文的写作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
- 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指的是( )
- 《致西绪福斯》一文,表现了作者对( )的反思
- 关于台静农散文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下列作品属于悼亡散文的是( )
- 简析《融入野地》一文中“野地”的含义。
- 简析《致西绪福斯》叙述人称的安排及其对表达主题的意义。
- 《童年二题》一文,分析“早熟的枣子”的意象是作者一代知识分子苦难命运及其追求的浓缩。
- 分析《哭小弟》的结构特点及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艺术手法。
-
阅读小说《向日葵》,结合作品实际,请就下列两个方面,写成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1)体会文章的主题内涵。
(2)作者说“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从文中看,《向日葵》的“欢欣”与“寂寞”在画面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梵高的画“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原因是什么?
(附《向日葵》原文有改动)
向日葵〈有改动〉
冯亦代
在外国报纸上看到梵高的一幅《向日葵》被高价拍卖,还登载了该画的照片。这久已不见的画面,唤起我心底的许多记忆。
我曾有过这幅画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在上海买的。我特别喜欢这幅《向日葵》,朵朵将凋的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孤零零地插在花瓶里,配着耀眼的黄色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感到了寂寞。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癫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珍视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杳带来,总觉得这幅画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念起这幅画来了。似乎人就像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却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
十年动乱中,我被流放到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一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来头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的《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三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里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户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想到了远在北国的我的女儿,她现在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喧哗的孩子中,该多幸福!可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槛楼,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会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我又想起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正经历着比我更大的人世孤凄。
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实入富人之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让我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阳光的金黄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不能一表的心思。 -
《陈毅市长》是一部( )。
-
《陈毅市长》一剧创作于( )。
-
哪篇诗作所写的内容是“生命与死亡,是对对方的一个永无休止的无穷否定”?( )
-
《日记》的作者是( )
-
《一个人老了》共七节,其中第一节作者运用了( )修辞,写“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状态。
-
《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是( )的诗集。
-
啄木鸟是( )诗篇中的象征性意象。
-
《哎,大森林》的作者是( )。
-
《哎,大森林》在格式上的特点是( )。
-
《哎,大森林》一诗表达的是一种( )。
-
《回答》没有使用下列哪种修辞?( )
-
《回答》以对仗式的警句开篇,为全诗定下了( )的基调。
-
“我—不—相—信”是( )诗中的句子。
-
( )是朦胧诗时代开始的标志。
-
下列属于“朦胧诗派”诗人的是( )
-
诗的开头引用了巴尔扎克的“那蔷薇,就像所有的蔷薇,只开了一个早晨”的是( )
-
《长恨歌》最后一节直接化用了白居易的( )诗句。
-
《长恨歌》取材于( )的故事
-
《魔歌》《时间之伤》《灵河》的作者是( )
-
以下诗句出自诗篇( )。
儿时我认识一位基督徒,
他送给我一本小小的《福音》,
劝我用刚认识的生字读它:
读着读着,可以望见天堂的门。
-
《重读<圣经>》一诗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
-
《重读(圣经)》创作于( )。
-
《人之诗》和《人之诗续集》的作者是( )。
-
《红玉米》一文,不属于作者对传统文化态度的是( )
-
1954年,与张默.洛夫等创办“创世纪诗社”的是( )
-
《有的人》在表达诗人的爱憎褒贬方面,主要使用了( )。
-
诗篇《有的人》创作于( )。
-
“有的人活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这个名句出自于( )。
-
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的作品是( )。
-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诗人对这句中的“有的人”持有的态度是( )。
- 下列属于《长恨歌》写作特点的是( )
- 《日记》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
- 《陈毅市长》一文采用了( )结构
- 《长恨歌》中,作者用哪两个意象贯穿全篇?( )
- 下列属于“七月诗派”的是( )
- 简析《日记》的构思特点,体会作者如何从日常所见的典型场景中,呈现出生命和灵魂的顽强向上,不屈生长的宽容,坚忍与伟力。
- 分析《哎,大森林》一诗采用的象征,叠句等手法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 《红玉米》诗中“宣统那年的风”“1958年的风”有何含义?简析“红玉米”意象的内涵。
- 《陈毅市长》以第三场为例,分析陈毅市长的性格特点。
-
《拾婴记》一文中,( )发现了幼儿园窗下的女婴。
-
下列具有魔幻化故事结尾的作品是( )
-
下列属于“先锋派”作家的是( )
-
《送一个人上路》以( )的视角叙述故事。
-
《马桥词典》共( )个词条。
-
下列不属于寻根小说的是( )
-
《亲亲土豆》一文中,秦山从哈尔滨为李爱杰买了( )。
-
《亲亲土豆》一文,结尾处那个“跟脚”的土豆象征了( )
-
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 )的作品。
-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作家是( )
-
《透明的红萝卜》中( )把萝卜扔进了河里。
-
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的作者是( )。
-
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是( )
-
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通过揭示“伤痕”,将批判锋芒指向了( )。
-
小说《受戒》写作于( )。
-
下列对小说《受戒》的分析,不正确的有( )。
-
小说《受戒》以散淡的笔调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 )朦胧的爱情故事。
-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主要写了邢老汉人生中的哪个片断( )
-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以( )为社会背景。
-
不属于张贤亮长篇小说的是( )
-
《陈奂生上城》中“漏斗户主”是指( )。
-
《陈奂生上城》的风格特色是( )。
-
《陈奂生上城》写的是( )时期的故事。
-
“三角脸”是哪一篇文章中的人物?( )
-
下列不属于陈映真作品的是( )
-
关于《将军族》的艺术手法,错误的是( )
-
关于《将军族》一文的内容叙述错误的是( )
-
小说《广陵散》是( )的作品。
-
《广陵散》写的是( )时期的故事。
-
《广陵散》一文中,不属于嵇康性格特征的是( )
- 下列属于《送一个人上路》的语言特点的是( )
- 运用了意识闪回的小说作品是( )
- 对下列作品表述正确的是( )
- 在《残月》一文中,下列哪几项营造出宗教的神秘.迷幻的气氛?( )
-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中,属于邢老汉性格特点的是( )
- 分析《广陵散》一文是通过哪些方式塑造嵇康这一形象的。
- 分析《残月》一文,作者是如何通过内心独白,心理回闪的方式来结构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
- 简析《受戒》的主题意蕴和风格特色。
- 分析“词典式小说”的结构形式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
阅读小说《酒婆》,结合作品实际,请就下列两个方面,写成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1)小说的主题。
(2)“酒婆”的人物形象
(附《酒婆》原文)
酒婆(有改动)
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
下列作品不属于史铁生中短篇小说集的有( )。
-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以这句结尾的作品是( )
-
文章以“……一点偏见”起始,最后又以自己的“偏见”做结的作品是( )
-
《巩乃斯的马》通过对马的观察和叙写,表达了作者( )
-
在《巩乃斯的马》中,马的象征意义主要表现为( )
-
新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是( )
-
关于《秦腔》一文,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下列作品中贾平凹的散文集是( )
-
《秦腔》的作者是( )。
-
对《和尚之喻》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
《杂文二题》的作者是邵燕祥,下列不属于他的杂文特点的是( )。
-
“我”与默存是什么关系?( )
-
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学圃记闲》中事件的是( )
-
《学圃记闲》的叙事特点不包括( )
-
《学圃记闲》中表现出的作者的态度是( )
-
《学圃记闲》的代表作不包括( )
-
关于《拣麦穗》一文的线索和结构,表述错误的是( )
-
关于《拣麦穗》这篇文章的内容及主题的理解,错误的是( )
-
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确的是( )
-
作家张洁的作品不包括( )
-
对《母亲的羽衣》一文的内容,表述错误的是( )
-
《母亲的羽衣》的主题是( )
-
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被余光中称为“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 )
-
《怀念萧珊》的作者是( )。
-
《怀念萧珊》创作于( )。
-
《怀念萧珊》中萧珊是作者的( )。
-
散文《黄鹂——病期琐事》发表于( )。
-
《黄鹂——病期琐事》的作者是( )。
-
在散文《黄鹂——病期琐事》中,黄鹂的形象( )。
-
在《致傅聪》一文中,对于傅雷观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 下列对《我与地坛》文章理解正确的是( )
- 《巩乃斯的马》中的“马”的特征有( )
- 下列属于巴金作品的是( )
- 《拣麦穗》一文对“小火柿子”的象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 《致傅聪》一文中,傅雷认为对终身伴侣的要求中最重要的三个条件是( )。
- 结合作者生平,分析《我与地坛》一文所揭示的生命价值在于勇敢地面对命运挑战的哲理。
- 简析《母亲的羽衣》中的“羽衣”意象的内涵。
- 简析《拣麦穗》叙述从容舒缓.意境优美.寓意含蓄的艺术特点。
- 分析《学圃记闲》的叙述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中克制地传达情感的。
-
分析刘白羽《日出》在意境构建上的追求以及在主题表达上明晰真切的特色。
要求:
(1)写成不少于600字的分析文章。
(2)观点鲜明,分析较细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附:《日出》原文)
日 出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欣赏。
海涅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象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
……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光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像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我们从新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软,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象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人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弥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象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
朱帘秀是哪一作品中的人物?( )
-
《关汉卿》是田汉在1958年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周年而创作的( )场话剧。
-
关于《茶馆》的人物.内容.语言特色等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
对《茶馆》中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
下列不属于《茶馆》全剧三幕的背景的是( )
-
关于老舍的代表作,叙述错误的是( )
-
查海生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是在( )
-
被称为“麦地诗人”的是( )
-
《就是那一只蟋蟀》的2.3.4.5诗段中,未涉及的蟋蟀是( )
-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是哪首诗的结尾?( )
-
《双桅船》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下列不属于舒婷诗集的是( )
-
对《智慧之歌》的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
“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一句,是哪首诗的开头?( )
-
穆旦是下列哪个诗派的代表人之一?( )
-
关于《乡愁》的写作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
关于余光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对《相信未来》的写作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
对《相信未来》的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
下列哪位作家的笔名是“食指”?( )
-
对于《麦坚利堡》的写作特色分析,不正确的是( )
-
对于《麦坚利堡》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是( )
-
下列哪首诗属于悼亡诗?( )
-
下列作品不属于罗门代表作的是( )
-
对于《有赠》这首诗,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下列属于“七月诗派”成员的是( )
-
下面哪首诗,主人公自喻为“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 )
-
《望星空》的时代背景是( )
-
《望星空》是为( )而作。
-
《望星空》的作者是( )
- 《麦坚利堡》一诗主要悼念了哪两个人?( )
- 下列运用了意象的作品是( )
- 下列属于田汉作品的是( )
- 对《就是那一只蟋蟀》的写作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 《乡愁》中出现的四个意象是( )
- 简析《关汉卿》一剧如何辩证处理史料与艺术想象间的关系。
- 简析《茶馆》的结构形式。
- 分析《就是那一只蟋蟀》中“蟋蟀”的象征意蕴。
- 分析《乡愁》的结构方式,表现手法,音韵,节奏上的艺术特点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
下列属于王安忆作品的是( )
-
下列文章中,在顺叙之中又时时运用了插叙和倒叙手法的是( )
-
关于《鞋》的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 )
-
《鞋》一文中,心理描写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
-
下列哪部作品是以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历史背景的( )
-
对《喜宴》一文,“天阴冷得很”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
《少女小渔》中,不属于“小渔”性格的特点是( )
-
《少女小渔》一文,是围绕( )事件展开的。
-
关于《空的窗》的内容表述错误的是( )
-
《空的窗》的作者是( )
-
《棋王》的语言特点是( )
-
《棋王》的时代背景是( )
-
王一生是下列哪部作品的主人公( )
-
《哦,香雪》中,列车上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最有可能是( )
-
在小说《哦,香雪》中,质朴美化身的是( )
-
下面对香雪换取铅笔盒后暗夜独行的心理刻画说法正确的是( )
-
《哦,香雪》中热情地劝香雪留在话山口站自己亲戚家住一夜再回台儿沟的人是( )
-
下列作品中,作者不是铁凝的是( )
-
《哦,香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
-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一文中,作者塑造“裁缝老婆”这一形象的意义是( )
-
关于作家冯骥才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关于《游园惊梦》,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下列哪部作品的作者不是白先勇( )
-
下列小说中运用了“戏剧穿插法”的是( )
-
《游园惊梦》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
-
《百合花》的主题是( )
-
《百合花》围绕的是( )展开的。
-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对林震的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就是那么回事”是( )的处世哲学?
-
小说《活动变人形》的作者是( )
- 对《棋王》主题思想的分析正确的是( )
- 对《喜宴》一文叙述正确的是( )
- 《哦,香雪》一文中,对“香雪”的性格分析正确的是( )
-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有( )
-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一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正确的有( )
- 分析《少女小渔》小说的主题意蕴。
- 分析《哦,香雪》一文的艺术特色。
- 简析小说《鞋》一文中“后记”对于表达主题的意义。
- 分析《游园惊梦》戏剧穿插法对刻画人物心理.展现人物命运.突出悲剧主题的作用。
-
阅读小说《匠心》,结合作品实际,请就下列两个方面,写成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1)小说题目“匠心”的理解。
(2)本文的成功得益于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包含哪几种对比?
(附《匠心》原文)
匠心
祝春岗
爷孙俩正在店里埋头做木工活,县“打假办”的老张踏进门来,见老木匠对着家具精雕细刻,神情异常专注,就不忍心打搅他,只跟老木匠的孙子说明了来意,说是想定做十五只举报信箱,钉挂在街头路口,方便群众举报打假。小木匠一听是桩小生意,就不想接活,只委婉地劝老张迟些时候再来。
老张推着自行车正欲离去,老木匠却唤他停下。小木匠立刻转过脸对老木匠使使眼色,说:“阿公,这些家具人家正催得紧呢,我们哪有闲工夫忙这琐碎活?”老木匠似没听见,又朝老张招了一下手。
小木匠晓得老木匠的脾气,无奈,只得叫老张谈谈规格式样。老张原本外行,敷衍说像只箱子就行。老木匠这时已停下手中的活儿,边听边在一张纸上描描画画。
接着,老张就跟小木匠讲价。小木匠索价每只二十元,老木匠立即向他投去责备的眼光。老张仅出四元。两人僵持了一会儿,老张遂有所妥协,每只又增加了两元。但小木匠却把价格咬得死死的,丝毫不肯让出半步,脸上还隐约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小木匠的意图很明显,无非是故意抬价想吓跑老张。
老张见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就想去找另一间木器店。这时,老木匠在一旁发话了:“成,六块就六块!”小木匠不满地嘟哝几句。老木匠却没有理会,叫老张走到他身旁,指着三四张草图给他看。老张这才晓得老木匠刚才是在画草图,张张都很美观,就很随意地挑了一张。老木匠爽朗地说:“两天后,你来取货。”
老张怕他变卦,便掏出十元钱来做定金。小木匠却迟迟不肯接,老张顿时焦急起来。老木匠狠狠瞪了孙子一眼,小木匠这才收了下来,并给老张写了一张收据。
两天后的早上,老张叫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来取货。老远,老张就看见了十五只信箱整齐地立在门口。箱子的外面都涂上乳白的油漆,正面和两侧都写上了“举报信箱”四个红字。字儿端正活泼,以白相衬,更加醒目。在箱子的顶部,还特制了一张拱形的铁皮遮檐,刷上银色的防锈漆。看来它们坚固耐用,雨淋不进,日晒不到。
看来,老木匠委实动了一番心思,想得如此周到。老张心里异常满意,但还是例行公事般逐只检查。小木匠见到他这般挑剔,不满地说:“你放心好了,我阿公用了店里最好的木材,加班加点赶制出来,哪能赚你钱,亏了大本了!”老木匠笑着对老张说:“别听他闲扯。”
老张检查完,就跟小木匠结账,掏出九十元连同那张收据交给他,吩咐他按每只二十元写一张发票。小木匠愣了,不愿开,因为多开意味着要多缴税。老张见他迟疑,晓得他少见世面,不懂得开假发票,就把复写纸抽出来打了个对折,撕下报销的那页发票往里塞,只留下空白的存根……小木匠恍然大悟,便去找笔。
老木匠脸色聚沉,大手一挥,对孙子厉声喝道:“你给我站住!”
小木匠站住了,不解地望着他。
“这桩生意我不做了!”老木匠对老张说。
“你不能反悔!”老张便气恼了,转头命令三轮车车夫,“把箱子装上,都拉走!”
却没料到,老木匠抓起身旁的一把利斧,走到阳光灿烂的门口,抡起斧头,使尽臂力对准一只只信箱狠狠地砍砸下去,霎时间,地上变成了红红白白刺眼的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