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 相关题库
问答题 编号:5216933
1.某新建的输油管道工程位于Q市,设计输油规模1000×10^4t/a,全长55.1km,管道材质为L415MPSL2直缝埋弧焊钢管,管径DN711mm,设计压力6.3MPa。全线设首站、分输清管站和末站3座站场和1个截断阀室。管道路由为:东起设在D港区原油油库内的首站,向西敷设5km后折向南,再敷设20.1km到达分输清管站;从分输清管站继续向南敷设15.3km至截断阀室;从裁断阀室向南再敷设14.7km至H炼化厂内的末站。
管道工程永久占地8132m2,用于布置站场和“三桩”(里程桩、转角桩、标志桩);临时占地1.45×10^5m2,用于布置施工带(宽度18m)和施工便道(总长14km)。管材防腐采用双层PE,管道壁厚8.8mm,穿越河流等特殊敷设段采用三层PE,并将壁厚增加至11.9mm,全线设阴极保护。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及地面既有设施情况,管道敷设施工方法有挖沟法、顶管法和定向钻法。其中,挖沟法应用于管道经过的平原区和丘陵区,包括一段3.8km的一般林地段和一段0.7km的公益林区段;顶管法应用于管道穿越等级公路和铁路,包括1条等级公路和1条铁路;定向钻法应用于管道穿越河流和引水干渠,包括1条中型河流和1条引水干渠。
挖沟法施工的管道埋深为管道的管顶距地面1.2m。顶管法施工的最大穿越深度为5m,最大穿越长度100m。定向钻法施工的最大穿越深度为15m,最大穿越长度1200m,施工场地设在河流或干渠两岸的出、入土点附近,布置有泥浆配置间、泥浆池、材料和管材堆放场及定向钻机等。
站场工艺包括输油和清管两个流程。输油流程:来自油库的原油通过首站输油泵输送至分输清管站,再通过分输清管站内的分输阀组和输油泵,输送至末站;末站接受的原油,经过滤、计量后,通过输油泵输送至H炼化厂储罐。清管流程:采用清管球去除粘附在管道内壁上含有岩屑的蜡质油泥等附着物,清管球由设置在分输清管站内的发送设施发出,由设置在未站的接受设施接收。管道全线设智能检测监控系统(SCADA),在截断阀室设有阀组间,配1个远控切断阀,在首站、分输清管站和末站均设有进、出站紧急切断阀(ESD)。
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挖沟法施工采用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和施工带临时占地植被恢复等措施。顶管施工采用弃渣土处置措施。定向钻施工采用及时清理机械设备漏油、异地处置废弃泥浆等措施。管道试压废水经沉淀处理后排入附近河沟。
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3座站场均设1台10m3的卧式污油罐和1台污油泵,收集泄压或检修产生的污油。各站场输油泵均采用减振基础。分输清管站和末站各设置1处10m3的危险废物暂存间,暂存检修产生的含油抹布、污油及清管废物(末站)。首未站均设一座50m3的含油污水池和一座10m的生活污水暂存池,污水处理分别依托油库和H炼化厂的污水处理设施。在分输清管站和截断阀室配备干粉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全线抢、维修和溢油应急均依托油库和H炼化厂的应急物资库配备的溢油围栏堵排设施和物资。
管道工程沿线主要经过平原区,土地现状多为农田,主要种植高梁、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有7km 管线经过丘陵区,土地现状为林地和农田,林地主要分布有杨树、槐树、松树等乔木。全线评价范围无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河道两侧及田间多分布灌丛和草本植物。引水干渠为自西向东流向,在当地生态保护红线区块登记表上被列为饮用水源保护红线区,保护范围为输水渠道的水域和两岸堤坝背水面坡角外延30m范围内的陆域。干渠在管道穿越处下游55km汇入M水库。每年5-7月、12月至次年2月干渠输水量较少。
根据土地类型、占地面积、项目类别等,环评文件编制单位初步判定分输清管站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可研文件载明该站占地区内工艺设施、输油管道及仪表控制室等均在地面布置,站界处的进、出站管道埋地敷设。
问题:
1 .列出末站工艺废气排放源,并提出控制措施。
2 .给出分输清管站场内土壤调查3个柱状样点和1个表层样点的布设方案和特征监测因子。
3 .针对引水干渠穿越段还应补充哪些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4 .给出公益林区段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管道敷设替代方案,并说明理由。
5 .说明管道经过的一般林地生态恢复内容。

登录后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购买的题库